十八款禁用看奶口入口免费_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摄像头_大象2029新矛盾直达高清

坚持不懈抓好“三农”工作

原发表日期:2024-02-19来源:农业农村部网站

原发表日期:2024-02-19

来源:农业农村部网站

我国“三农”工作进入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

 

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“千万工程”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,肯定了“千万工程”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遍意义

 

  2024年“三农”工作应做到“两个确保”“三个提升”和“两个强化”

 

  文 金文成

 

  近日,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,这是党的二十大后发布的第2个中央一号文件,聚焦“三农”工作新的历史方位,继续发出重农强农信号,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,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。

 

  这也是21世纪以来指导“三农”工作的第21个中央一号文件,凸显了党中央一以贯之、始终重农强农的战略考量。准确掌握文件精神,科学把握党中央对2024年“三农”工作部署,对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  “三农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

 

  2023年,全国上下稳产保供、攻坚克难,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、稳中有进的势头,稳住了“三农”基本盘,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、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 

  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实现了稳产保供。耕地保护持续强化,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落地实施,粮食等民生商品量足价稳。2023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,总产量达到13908.2亿斤,比2022年增加177.6亿斤,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大豆面积产量双增,增强了自给能力,棉油糖、果菜鱼、肉蛋奶供给充足。

 

  二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,同比实际增长7.6%,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.8个百分点,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2年的2.45下降到2.39。此外,脱贫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,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。

 

  三是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扎实推进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,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进,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,乡村“土特产”优化发展,科技创新加速推进,农村改革不断深入,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布局,乡村治理平稳有序,农村社会和谐稳定。

 

  在看到“三农”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,也要正视新形势新要求。

 

  从国际形势看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上升,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更加迫切。

 

  从国内形势看,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,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绕不开的现实,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体现最直接。建设现代化强国,实现民族复兴伟业,最突出的短板弱项依然在农业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。

 

  从全球发展看,气候变化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日益加深,极端天气增加了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风险。应对气候变化,必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建设生态低碳循环农业。

 

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呈三大特点

 

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指示,立足“三农”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方位,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,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引领,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。

 

  一是明确了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“三农”工作中地位和作用,标志着我国“三农”工作进入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。

 

  自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,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,标志着“三农”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。从今年开始,乡村全面振兴进入提能力、上水平的新阶段,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。

 

  二是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样板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“千万工程”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,肯定了“千万工程”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遍意义。

 

  “千万工程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。20多年来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坚持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持之以恒抓落实,从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到“千村精品、万村美丽”再到“千村引领、万村振兴”,浙江乡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,为全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。

 

  三是深化了“三农”发展的规律性认识。“千万工程”来源于基层实践创造,贯穿其中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,体现了党的“三农”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探求新时代新征程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规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律,进行针对性政策创新和制度供给,体现了党对“三农”发展规律性认识有了新发展。

 

  例如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县域经济上,着重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,促进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,避免城乡分割。

 

  再如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,着力破解城市对农村资源要素的单向“虹吸”,加快构建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,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、平等交换。

 

 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

 

  2024年,做好“三农”工作意义重大。一是做到“两个确保”,守住“三农”工作底线。

 

 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,在现有耕地、水等资源约束条件下,增产途径以提高单产为主。应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,全面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,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,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,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,有效调控粮食和农产品进出口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坚持稳面积、增单产两手发力,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,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。

 

 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。抓好防止返贫监测,加强监测帮扶的精准性、时效性,及时发现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,精准施策。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,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,落实帮扶措施,稳定并扩大脱贫地区农民外出就业,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,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。

 

  二是做到“三个提升”,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
 

 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,重点是推进产业振兴。聚焦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发挥产业融合乘数效应,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,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;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,开发农业多种功能,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强龙头、补链条、兴业态、树品牌,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;做强乡村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,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建设,推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向粮食主产区布局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,全面提高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,拓展增值增效空间,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。

 

 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,重点是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。瞄准“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目标,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着力点,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,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、公共服务便利度、人居环境舒适度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养老、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县乡村布局,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,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。

 

 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,重点是加快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。稳步创新完善乡村治理的理念、主体、重点、方式,通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,向下兼容带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。

 

  具体而言,应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。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,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,完善推广积分制、清单制、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;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,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推进平安乡村建设;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和农民群众共同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起来,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村文化产品供给;常抓不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,疏堵结合、标本兼治,引导农民群众建立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。

 

  三是做到“两个强化”,把住“三农”发展的关键。

 

 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。建设农业强国,利器在科技,关键靠改革。在既定资源禀赋约束下,应强化科技驱动,立足我国国情农情,突出产业急需和应用导向,加大核心技术攻关,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,推进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,用科技力量夯实“三农”这个“压舱石”。

 

  同时应在坚守底线前提下,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。坚守底线,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决不能动摇,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,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,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。

 

  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,表明中央对地方在坚守底线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、开展改革实践探索给予了支持。在农村改革上,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,相比于中央直接部署,地方的改革实践探索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。为此,应把地方改革实践探索与各项改革试点试验手段有机结合,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改革道路。

 

 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。当前,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较大压力。应强化农民增收各项举措,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,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

 

  靠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,坚持产业兴农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,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,针对买方市场的差异化需求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;培育壮大龙头企业,延长产业链,稳定供应链,提升价值链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。

 

  靠充分就业促进农民增收,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,在乡村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,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更多机会,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培训,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。

 

  靠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增收,把突破小农户增收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,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,推动农业节本增效、提质增效,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边界。据相关测算,实行全环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,一般可提质增收15%~20%。

 

  靠深化改革盘活资源资产,推动农村产权畅通流转交易,加速农村要素资源流动,多措并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。

长汀县| 雷波县| 张家界市| 清河县| 临泽县| 大理市| 洪江市| 壶关县| 廉江市| 新津县|